投身地理 心系家国

[复制链接]

赞助会员

主题
0
回帖
0
精华
0
积分
2
爱豆
0 个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4-9-28
最后登录
2014-9-28
发表于 2024-12-21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投身地理 心系家国-1.jpg

刘君德81岁时登上海拔4500米的祁连山考查冰川。 作者供给

投身地理 心系家国-2.jpg

刘君德(站立者)在淮南考查。 作者供给

投身地理 心系家国-3.jpg

刘君德在作学术报告。 作者供给

投身地理 心系家国-4.jpg

刘君德的部分著作 作者供给

投身地理 心系家国-5.jpg

刘君德的部分著作 作者供给

【学人自述】

中国行政区划的演进,内容极为丰富且复杂,但是,在鼎新开放之前,这一重要范畴持久处于障碍的状态。学界只要史学界在研讨中国行政区划的变迁进程,编制分歧历史期间的行政区划舆图。其中最重要的功效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讨所谭其骧师长主编、众多学者介入编制的《中国历史舆图集》。可以说,这是一项浩荡的行政区划文化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有关行政区划现实题目标会商,几近是一片空缺。

陪伴着我国鼎新开放的深入、经济的高速成长,行政区划的现实冲突越来越突出,鼎新的呼声非常激烈。在持久山区考查的进程中,我发现,我国确切存在着行政区划体制冲突,而这类冲突与那时经济体制鼎新和城乡成长鼎新重点转移有着亲近联系。从经济体制的角度来看,鼎新开放以后,尽力推行以经济扶植为中心的计谋,调剂中心与地方的关系,极大地变更了地方政府成长经济的积极性,地方政府起头熟悉到行政区划与地区经济成长、城市计划扶植有着极为亲近的关联。从城乡鼎新成长重点转型的角度来看,中国鼎新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在城市,推行怎样的行政体制,成为事关城市-地区配分解长和城乡关系的大题目。

20世纪80年月,我在安徽贵池、福建建阳考查时,发现囿于行政体制和治理方面的题目,当地很多上风在内讧中被抵消,使经济成长受阻,前后撰写了两个报告,向有关部分反应现真相况,都获得积极回应。这两件典型案例给了我莫大鼓舞。从这个时辰起头,我真正熟悉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行政区划是国家的一项大政,很是重要,但题目很多,需要打破“禁区”,地理学在这个范畴大有可为!今后,我下决心开辟这个地理学的“童贞地”,这也改变了我后半生的专业偏向。

从20世纪80年月中期直到当下,以90年月草建立“中国行政区划研讨中心”为标志,我构造师生积极投入行政区划理论与严重理论题目标研讨,承当了数十项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行政区划研讨项目,颁发和出书了大量论著,培育了这个范畴的高条理新兴人材,在国内外发生积极影响。这可谓是我地理人生的“黄金时代”。

——摘编自刘君德著《我的地理人生:涉足山区·努力政区·钟情社区》,东南大学出书社2017年版

学人小传

刘君德,1937年生于江苏泰兴。华东师范大学毕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讨中心开创主任。持久处置人文经济地理、行政区划、城市和地区成长、社区扶植等范畴的研讨和讲授工作。曾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地理》杂志副主编、中国地区科学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地名学会会长等。《辞海》(2009年版、2019年版)中国地理分科主编、《大辞海》中国地理卷主编,主编“今世中国城市-地区:权利·空间·制度研讨丛书”等。

与地理学结缘

“我生在旧社会,学在新中国,理论在鼎新开放进程中。”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刘君德教授总是说,在同龄人中,他是一个荣幸儿。

刘君德1937年4月诞生于江苏省泰兴县(今泰兴市)宣堡镇。他在泰兴完成小学和初中教育后,到扬州师范黉舍就读,三年后加入高考,被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登科,今后与地理学结缘。

华东师范大学是新中国建立后新建的第一所师范大学,其地理学科的成长离不开时代赋予的机遇。1951年年头,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刚建立时,唯一苗迪青、王文瀚、褚绍唐、徐天芬、叶学齐五位教师。但是,仅仅一年后,教育部决议,将浙江大学地理系整体调入华东师大,李春芬等一批著名地理学者随之而来。20世纪40年月,李春芬师从著名地理学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泰勒,获得地理学博士学位。调入华东师大后,李春芬担任地理系主任,使浙江大学地理系的历史沉淀在华东师大获得了传承。

1953年,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又迎来一位重量级学者——胡焕庸。胡焕庸教授在20世纪20年月留法进修,曾担任中心大学地理系主任和教务长,具有丰富的讲授和科研经历。他的加入,使得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师资队伍加倍强大,讲授和研讨气力加倍充实,也使得地理系的学术影响力获得进一步提升。

刘君德进修地理,虽然是“被分派”的,但他遭到老一辈地理学家的陶冶和影响,在大学时代就酷爱上了地理学,了解了地理学的内在和代价。

老一辈地理学家大都有较强的大地区综合分析才能。这个才能表示在对地区空间自然、经济、社会现象的认知,也表示在对地区地理题目标敏感,可以理性分析诸多现象,进而提出大地区空间治理、成长的偏向性定见。这对刘君德的治学偏向发生了重要影响。

老一辈学者不但教授了刘君德地理学的专业常识,还让他熟悉到地理学在社会成长中的重要性。例如,生齿地理学上的“胡焕庸线”这一概念至今仍有严重影响,李春芬师长颁发在《群众日报》上的长文《拉丁美洲国家为保卫本国陆地资本而斗争》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往后被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陈吉余师长提出的浦东国际机场选址倡议对上海成长有庞大进献,周淑贞师长的城市天气“热岛效应”研讨、严重敏师长的苏锡地域小城镇研讨为先人建立了楷模。

更加重要的是,老一辈地理学家身上所表现出的治学精神对刘君德发生了深远影响。往后,他如此总结:“所谓地理学家精神,它的内在是与地理为伴的高专业本质和对处置的地理科学教育奇迹的高度义务感及奉献精神;勇于追求地理科学专业颠峰的创新精神;踏踏实实办事于国家扶植和人类社会的理论精神。简而言之,地理学家精神就是接地气的精神,是求理求新的精神,是刻苦刻苦的精神。这类精神一样存在于我们这一代甚至下一代地理学子当中。”

地理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讨地球概况的地理情况中各类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穿插性和地区性特点,有人称其为科学之母。地理工作者离不开与地球打交道,而田野练习是培育地理专业人材的重要环节。大学时代,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刘君德对田野练习感应出格亲热。两次重要的经济地理练习,使他对经济地剃头生了稠密爱好,并挑选经济地理作为专业偏向。

1959年8月,刘君德结业,留校任教。1982年,李春芬师长从系主任的岗位上退居二线,刘君德担任系主任。1984年,由于国家需要,刘君德加入了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查队,担任第三分队队长,同时辞去了地理系主任职务。此次科学考查成为刘君德学术门路的重要转折点,“现在看来,假如我没有辞去地理系主任职务转战山区科考,也许我的地理人生就要改写”。

“山区、政区、社区”三部曲

在迄今60多年的学术生活中,刘君德前后主持过60多项分歧性质、分歧级别、分歧范围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宏观计谋性的面上大项目,包括与经济慎密连系的中国东部亚热带山区综合科学考查;第二类是行政区划范畴的理论创新研讨,以及以利用为主的调剂、计划项目;第三类是社区理论与实证性的研讨项目。从纵历来看,随着时候的推移,其研讨的范畴从大地区、宏观性、综合性山区开辟整治转向行政区划,进而转入微观的社会-政治空间的社区范畴研讨。

刘君德学术门路的转向有深入的时代布景和内在的逻辑关联。第一类项目山区,是大空间的计谋性研讨,侧重于地区整体计谋和专题性计谋研讨;第二类项目政区,是在大空间(大地区)研讨进程中,发现其背后隐藏的行政区划体制(他称之为看不见的“空间投影”)题目;第三类项目社区,是一个微观的社会空间范畴,与下层行政区划及行政体制有慎密的空间关联性,也是行政区划研讨深化的成果。假如说从大地区性计谋研讨转向行政区划研讨是一种带有必然性的关联的话,那末从行政区划延长至社区研讨则存在着一定的必定性。

1983年,刘君德担任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科学考查队第三分队队长,率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质、生物等多学科教师深入皖南、浙西和福建省的建溪流域展开了长达5年的考查。他在考查中发现皖南水土流失、行政区划题目,浙西新安江水库移民题目,建溪流域南高山域行政中心的摇摆等题目,主持完成百余万字综合科学考查研讨报告,提出了复兴山区的一系列思绪、对策与倡议,被有关部分和地方政府采用。考查队获得的系列功效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山区考查是刘君德地理人生中难忘的一段履历,让他深入感遭到地理科学在国家经济扶植中大有可为,也为后续的行政区划和社区扶植研讨埋下了种子。他的行政区划研讨就发端于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查,可以说,没有南方山区考查的履历,就极能够没有他后来的行政区划研讨。

鼎新开放前,中国今世行政区划研讨持久处于“冷门”的状态,不管是地理学、历史学的学者,甚或经济学、政治学、治理学范畴的学者,都少有问津。刘君德在山区调研中熟悉到,行政区划是国家的一项大政,很是重要,但题目很多,需要打破“禁区”,地理学在这个范畴大有可为。今后,他下决心开辟这个地理学的“童贞地”,这也改变了厥后半生的专业偏向。从20世纪80年月中期起头,以1990年5月建立华师大“中国行政区划研讨中心”为标志,刘君德构造师生积极投入行政区划理论与严重理论题目标研讨,前后承当了数十项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行政区划研讨项目,颁发和出书了大量论著,培育了很多高条理人材。这可谓其地理人生的“黄金时代”。刘君德提出的行政区经济理论,在理论和理论层面都发生了较大影响。1993年,刘君德与其首位博士生舒庆合作,在《经济地理》杂志颁发论文《论行政区划、行政治理体制与地区经济成长计谋》,初次比力系统地对中国行政区经济结构特征和功用等题目停止了论述。1996年,刘君德和门生们合作撰写了《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理论》,该书是我国首部行政区计划理论与理论慎密连系的原创性专著,至今仍被一些著名大学的地理学、政治学等专业列为硕士研讨生、博士研讨生的专业参考书。在理论层面,刘君德团队为浦东新区等地区编制和优化行政区划供给了参考计划,为全国多个省级行政区以及多少地级行政区供给了行政区划鼎新的倡议。

刘君德在皖南山区考查时发现,皖、苏、浙交界的山区原本是一体的,在三省的成长情况却截然分歧,从而发现行政区划的空间投影。20世纪90年月中期,刘君德再次灵敏地发现,上海市静安、长宁、普陀三区交界的曹家渡贸易社区因行政朋分所带来的计划扶植治理题目,他称之为“曹家渡现象”:由于行政区划对传统社区的朋分致使社区经济成长受阻,城市的同一计划、扶植没法推动,治理难以调和,城区形状扶植紊乱。刘君德率领门生梳理曹家渡历史面孔的变化,寻觅曹家渡逐步落伍、被边沿化的缘由:昔日完整的贸易功用社区被三个行政社区替换,贸易成长滞后,整体计划紊乱,社会治理难度加大,题目增加。深入研讨后,他发现,曹家渡现象的背后是中国转型期“行政区经济”的运转纪律在起感化,一旦传统(自然构成成长)的某种功用社区被行政区朋分,社区的成长、扶植、治理势必遭到影响。刘君德进而发现,很多大中城市都存在“曹家渡现象”,处理这类题目需要从城市的整体好处动身,尊重历史、尊重民意,充实协商、因地制宜,从体制与机制上停止创新,追求最好的整合途径。

作为城市政区研讨的延长,刘君德又介入社区研讨,出书了《中国社区地理》等专著。与社会学家分歧,他把社区成长与下层行政区连系起来停止研讨,提出了建立中国城市纵向治理的“行政区-社区”系统的概念,获得学界普遍认可。

刘君德在研讨中发现,虽然行政区与社区是两本性质完全分歧的范畴,行政区研讨属于政治学范围,社区研讨属于社会学范围,但在现实中,两者存在穿插,很难厘清这两个层级的性质。从这一角度来看,由政区介入社区研讨具有必定性。从学科属性来看,社区研讨应归属于社会地理学的范围。在中国,社区研讨是人文地理学的新兴范畴。介入社区研讨,有益于丰富和成长中国特点的社会地理学,甚至可以自力成为人文地理学的新兴分支科学:社区地理学。

从大标准的宏观地理空间——山区,到中观的政治(行政)空间——政区,再到微观的社会空间——社区,刘君德前后介上天理学这三个分歧性质而内在亲近关联的范畴,他的学术功效发生了积极影响,不但被普遍利用于地方行政区划的调剂和优化中,还为相关政策的制定供给了科学根据和参考。同时,他的学术思惟也激起了很多青年人对政区地理研讨的爱好和热情,鞭策了地理学的繁华成长。

培育桢干之才

泰兴宣堡盛产银杏,刘君德自幼在银杏树下长大,对银杏有一种特别情结。银杏的果实俗称白果,刘君德2014年初次利用微信时,用的微信名就是“白果师长”,尔后十年未变。刘君德说,银杏树满身都是宝,果可食,叶可入药,树干可以做砧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新中国建立后培育的高校教师,在几十年的讲授和科研工作中,刘君德不竭试探,频频理论,如园丁般经心、耐心培育地理人材,逐步构成了怪异的学术思惟,也有了别开生面的培育人材方式。

从1991年至2009年,刘君德在担任博士生导师时代,共培育了33位博士、25位硕士和8位博士后。在他的指导下,很多门生已经长大为地理学范畴的佼佼者。他们遍及高校、科研机构、行政机构,触及很多部分和范畴,为地理学奇迹的成长注入了新的活力,构成了人文地理学的“刘君德学派”。

“这些门生结业后,有的在学界,有的在政府,有的在企业,就像银杏树的树干、树叶、果实一样,只要对社会有代价、有进献,都使人欣喜。”刘君德说,“我最重要的体味就是,地理学科特别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课题理论中摸索具有中国特点的地理科学理论,发现和成长新兴学科,指导与处理地理理论题目,培育新型人材。”

刘君德的门生说,刘教员处置的行政区划和行政区经济研讨,里面包含着做人的事理。李春芬师长和刘君德师长所提出的“面向题目”的研讨思绪,是他们的研讨之所以可以走在中国和天下前线的一个关键。面向题目、处理题目标“题目导向”始终贯串华东师大地理学科的成长过程。

2007年4月退休以后,刘君德率领门生们延续展开研讨,出书多部著作,不但使得他本人的地理人生更加丰富多彩,也实现了学术的传承。

2020年7月,刘君德学术著作集《我的地理人生2》出书。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评价:“真乃是鸿篇巨制,学科之宝贝!”华东师范大学杜德斌教授说:“山区、政区、社区,主题清楚,内容丰富,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刘门门生送来一副嵌名贺联:“君继往圣,克勤克恒,耕作山区、政区、社区,顿开一代学术气象;德被后学,可亲可敬,翱翔脚下、全国、寰下,再写耄龄杏坛华章。”这是门生心中的刘君德,也是我们心中的刘君德。

(作者:魏宗凯,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惟研讨中心同济大学基地研讨员;韩可胜,系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成长研讨院兼职研讨员,上海市写作学会常务副会长)

小编TIPS:记得点击下方的二维码下载APP,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哟

扫描下载APP

快拿出手机扫一扫吧!

扫描关注公众号

快拿出手机扫一扫吧!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